close

  乘著渡輪來長洲,你會有一種穿越的感覺。
  長洲,這個8.5平方公里的小島,現在叫黃埔長洲街。它與海珠、黃埔均一江之隔,珠江悠悠而過,隔開了都市的繁華和喧囂。然而就是這個珠江口上的小島,卻歷來引人註目,曾經在歷史風雲中叱吒一方。稱譽世界的四大軍校之一黃埔軍校就坐鎮此地。
  90年前,在這裡一批熱血青年從這裡出發,馳騁疆場,在風起雲涌的神州大舞臺上,演繹了一場場波瀾壯闊的歷史話劇。直至今日很多游客來到長洲,僅為一睹當年黃埔軍校之遺風。
  然而大多數人卻不知道,長洲不僅見證了中國近現代民主革命史,還是外商最早在華投資的工業企業所在地。曾經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海港,清朝粵海關黃埔分關設在這裡,曾經商賈雲集,盛極一時。這裡承載了一段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的歷史故事。
  風流總被風吹雨打去。而更多長洲的故事散落在那裡的田野、船廠和外國人墓地里,並不為大眾熟知。
  柯拜船塢: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開端
  1845年,英國人約翰·柯拜來到長洲,租了幾個泥船塢,雇佣了一批中國工人修理船隻。1854年他將泥船塢建為石船塢,位於長洲北部黃埔水道與新洲水道退潮的交匯處。1862年,柯拜的兒子將船塢重建完畢,柯拜船塢從此占有了“黃埔船塢”的名稱,柯拜成了擁有“遠東第一船塢”的企業家,在19世紀60年代它被稱為“中國最大的石船塢”。
  2014年12月的一天,距離老柯拜創建他的船塢100多年之後,我們來到“黃埔船塢”所在地黃埔造船廠。在偌大的廠區大門附近,我們找到了“柯拜船塢”。這裡早就不用來修船了。因為珠江水的沖刷與倒灌,中國近代第一座石船塢已大部分沒入水中,從船塢四周那些已經超過150年樹齡的粗壯茂密的榕樹身上,依稀可以想象當年柯拜船塢的雄偉與生意的興旺。
  如果不是一塊普通的標示牌標明瞭方位,記者很難想象眼前這片漂著綠藻的長方形池子就是史料記載的“長167.64米,塢口寬24.38米,深5.19米,有兩道浮門,分內外兩區,可供5000噸輪船入塢修理”的柯拜船塢。
  黃埔造船廠劉見宗工程師說,如今船塢早已不能與珠江相通,兩道閘門也被拆毀。“柯拜船塢也是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開端,它比1856年江南造船廠還早20年。”其實,柯拜船塢不僅是外國人最早在中國開設的船塢,也是外國人在我國投資的最早的近代企業,對研究中國產業工人的誕生和中國造船工業史有重要價值。
  1863年,實力雄厚的香港黃埔船塢公司收購了小柯拜手中的柯拜船塢公司之後,又相繼兼併了幾家船廠,獨霸了黃埔、香港乃至華南的修造船業。之後,香港黃埔船塢公司在九龍建造了更大的船塢,這個船塢仍然使用“黃埔船塢”的名稱。
  1885年,中國近代著名人物、洋務運動發起者、兩廣總督張之洞成立黃埔船局,又建立魚雷局。製造淺水炮艇。他還將船局擴充,續制鐵脅、鋼殼、鐵甲炮艦,以便能出遠洋。
  此後,黃埔船塢見證了辛亥革命、北伐、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等近現代革命運動,沿著民族工業的道路發展。其造船技術日益精湛,從一個修船的小船塢,到造木帆船、鐵脅船、鋼殼船;從手工作坊式的敲敲打打,到機械化、信息化的現代化造船技術,成為中國現代舉足輕重的現代化船廠。
  外國人墓地:中外關係史發展的見證
  在長洲竹崗山頭,芳草萋萋,野花星散,雲淡風輕,這裡有整片外國人公墓顯得相當寧靜。而它們卻是中外關係史發展的見證。據瞭解,清代十三行時期來到廣州不幸去世的外國船長和船員,包括美國首任領事均長眠於此。另外,不遠的山頭,還有10座到廣州做生意去世的巴斯人墓地。因此,長洲人把相鄰的幾座山岡叫“番鬼山”。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原館長、著名文博專家黎顯衡告訴記者,竹崗外國人公墓是廣州中外關係史發展、文化交流、貿易發展的歷史見證,對於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有著一定現實意義。近年來,美國很關註這塊墓地的狀況,曾向中方提供了美國馬薩諸塞州坎布里奇博物館收藏的一幀“黃埔外國人公墓”的照片。
  黎顯衡說,1757年清政府調整對外政策,獨留廣州一口通商,粵海關地位凸顯。地處珠江要塞,隸屬粵海關的黃埔口更是一枝獨秀。
  竹崗外國人公墓已有240年的歷史,墳墓主大多是歐美的海員。當年,墓地前是臘州碼頭,船隻在此靠岸和運輸。1984年文物普查,發現此墓地,但已遭嚴重毀壞,許多墓碑被人搬走做鋪路、砌桌凳、房基的石材。目前墓地共有約25座墓或碑石。
  長洲島的外國人公墓如今已經得到修複。墓地主人中最顯赫的當數美國第一任駐華公使亞歷山大·義華業。記者看到,亞歷山大·義華業的墓地,由三塊花崗石雕刻砌築而成,呈四面錐形。碑座有銘文,正面為英文,背面為中文。
  不遠處的另一個山岡,則可見巴斯人墓群,按墓碑記載,最早的葬於1847年,最晚的為1918年。
  據瞭解,巴斯教徒墓地是清朝番禺地方政府勘定範圍及批准為旅居廣州的巴斯教徒專用的墓地。它面臨珠江,占地約1000平方米,有成人墓10餘座,按埋葬先後自北向南參差排列。每座墓的地面部分均用花崗石砌築成阿拉伯式石棺。棺頂採用一整塊花崗石,上面刻著英文及古遮拉特文。古遮拉特文則是印度孟買地區通用的文字。
  黎顯衡說,由於擅長經商,巴斯人有“亞洲猶太人”之稱。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之後,不少巴斯人隨印度商人來廣州和香港從事貿易活動。而這些花崗石下埋葬的是130多年前來自印度孟買的“巴斯”,他們在清朝後期曾從海道進入廣州,續寫了世界最古老的宗教之一——瑣羅亞斯德教(又稱拜火教)在中國的歷史。而巴斯教徒活動遺址,現在已成了黃埔造船廠的辦公室。
  深井:曾經繁華的市井
  不少史學家認為,長洲當時之所以繁華與近代廣州“一口通商”的特有地位相關,而事實上,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裡靠近黃埔古港及發展修船企業,又是清末民初辦洋務、興教育的重地,這裡的富裕程度超出了許多人的相象。曾經商貿繁盛的痕跡如今仍可在深井社區尋覓。
  如今村落叫長洲街道深井社區,這裡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這個與繁華大都市僅一江之隔的村莊似乎停留在了清末民初。
  聞名十里八鄉的安來直街墟市,現代文學史上著名才女凌叔華的故居,老同盟會會員、民國初年廣東省警察廳廳長凌鴻年的故居“愚園”等都深藏在深井阡陌縱橫的窄街小巷中,獨自美麗。
  來到深深古巷,感覺深井村像一幅古畫,到處可見年份悠久的民居和宗祠,高高的鑊耳屋、長滿青苔的磚石、斑駁的牆壁,無不令人神思悠遠。它們多建於明清時期,保留著雕梁畫棟和古樸遺風。康樂里、德輝里、集仁里、大雅里……這些街巷名透出淡淡的書香氣。這裡的小巷、老屋、祠堂仿佛在訴說一個個讓人難以忘懷的故事:那些半開半閉的方格兒窗花將我們的思緒指引向了那個年代。如今,那些隱蔽於小巷裡的老房子寧靜而古樸……
  村民們說,當時聚居深井的商人很多到過海外,接觸很多西洋思想,所以,大宅的建築及裝修往往中西結合。於是有了這些嶺南傳統風格的滿洲窗、花窗灰雕以及鐵藝的吊燈、取暖炭爐等西方的元素。
  安來市據說是廣州民國時期最大的墟市,它在村的東北部,有200多年的歷史。80多歲的村民星爺介紹,昔日200米左右的街市中有眾多的金鋪、茶樓以及藥材、理髮、糧油百貨、布匹成衣店、中西醫館、煙館賭場。
  市井的繁華帶來了民族手工業的發展。深井有糖寮、榨油廠、船欄以及碾米、釀酒、造醬、漂染、刺繡、制衣等工廠和作坊,還有武館、會所、當鋪等行業,族民殷富,被外人稱為“小金山”。
  記者手記
  交通仍然是長洲瓶頸
  去長洲我們是自己開車去的,等渡輪加上很少指示牌,我們去哪些景點也花了近一天的時間。雖然是周末,但也只有黃埔軍校還有一些游客,其他景點幾乎看不到游客。
  不過我想,也許是落後的交通,長洲很多古跡倒是保留下來了,尤其是民居沒有像江對岸的廣州市區那樣經過大量拆遷改造而變得面目全非。
  在深井我們感嘆那裡居然還有如此精美的祠堂!凌氏宗祠頭門面三間、深兩間,共九架,梁架上都有精美雕刻的駝峰、鬥拱,後堂更是頗為典雅。此外,村中還保存有大小祠堂十數間,間間都各具特色。
  不久前,黃埔軍校迎來90周年校慶,從1992年長洲正式定位為廣州市長洲旅游風景區,22個年頭過去,人們對長洲的認識也大多停留在黃埔軍校等革命歷史文物上。
  可謂遍地是寶的長洲為何不為更多的人認識?許多專家認為交通始終是重要因素。長洲島四面環水,交通環境特殊,陸上只有一條經大學城通往市區的道路,過江也只有長洲、深井兩個碼頭。“禁摩”後,島內交通問題更加突出。
  1995年出台的《長洲島旅游城市規劃》規劃有兩座跨江大橋,如今未見蹤影。
  站在“番鬼山”山頂,依稀可見遠處的琶洲展館,那裡每年春秋兩季都將迎來依然從事這份“古老”行當的外國貿易商,倒是偏於一隅的外國人公墓,像是完成了某種歷史使命,繼續從林縫中守望著珠江,守望著廣州不斷變化的城市天際線。
  在到處都在製造旅游景點的今天,有著眾多的政治、軍事、宗教、文化遺址和文物古跡,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的長洲確實不應該如此冷清。
  街坊聲音
  盼望長洲儘快旅游開發
  1992年,廣州市政府將長洲島正式定位為廣州市長洲旅游風景區。困惑的是,戴了頂“旅游風景區”帽子的長洲島並沒能讓居民富起來。由於交通及景點破舊等原因,長洲島一直未有起色。這裡居民生活還是比較艱苦,低於廣州市人均收入。
  深井社區80多歲的星爺告訴記者,這裡的年輕人都到江對面打工,留下的都是老人。他的兒子今年40多歲,有兩個讀高中的孫子孫女。兒子只有初中學歷,出去找工難,只能在家務農。星爺家的客廳里放著最值錢的東西就是一臺“松下”電視。星爺說,要是旅游旺了,不僅兒子能做些生意賺錢,他這個從小就住在這裡的人還可以給旅客講講“古”。
  住在安來市的張婆婆說,以前這裡的鋪面可貴了,民國年間張婆婆的父親從香港回來把金條換成錢才買下了這裡店鋪。那時候,這裡是鬧市,周圍來來往往的人很多,他們的生意也非常好,但現在生意冷清。
  她說長洲的農作物也很出名。當地居民都喜歡種植大蕉、荔枝、龍眼、芒果、霸王花、粉葛等。以前她的店鋪賣這些東西一家人的日子也很不錯。“以後那些到這裡來玩的人,買這些東西帶回去肯定會受歡迎的”。張婆婆的兒媳對記者說。
  地方志說
  長洲、深井原以河相隔,各為珠江一陸洲。《長洲鎮志》記載:長洲島與洪聖沙、大吉沙、白兔沙、鯊魚洲四沙排成雁形,因其形狀最長,故名“長洲”。1959年,長洲、深井兩島間經吹沙填河連接而成今之長洲島。清同治年間(1862至1874年),因黃埔村醬園碼頭河沙淤積,黃埔海關遷至長洲北岸(現黃埔軍校舊址中山故居),故長洲又名“黃埔”“黃埔島”。
  據《廣州文物普查彙編》,這8.5平方公里的小島匯聚了67處文物資源。黃埔軍校舊址、柯拜船塢遺址、安來市舊址、巴斯教徒墓地、南海神祠、深井文塔、深井古建築群……這些文物遺存無不說明清末民初,長洲在對外經濟貿易、中西文化交流、軍事基地建設等方面的重要地位。1757年,清政府實行“一口通商”,規定凡載洋貨入口之外國船“必須下錨於黃埔”。清至民國時期,長洲及深井一帶便成了黃埔港的主要通商口岸和貨物運輸集散地。一時帆檣林立,千舸錨泊。長洲的洪福市、坪崗圩和深井的安來市成了通商貿易和來往人員的聚集地。道光二十五年(1845),英人柯拜在黃埔興建船塢,開辦中國第一個近代資本主義工廠,產生我國第一批近代產業工人。長洲扼守獅子洋進入廣州的第二道門戶,是軍事要塞重地,建有長洲炮台群。創立於1924年6月6日的黃埔軍校,是國共兩黨培養政治、軍事精英的搖籃。
  廣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 陳文敏
  ■分享地名背後的故事
  您是否瞭解,您身邊街道背後不為人們熟知的故事和歷史?您是否還記得,這座城市的街巷曾經帶給您記憶和感動?寫下它們吧,與我們一起分享這份記憶與情懷。
  我們期待您,與我們,與城市,一起分享您的故事。
  請@南方日報或投稿至信箱gzdmgs@126.com
  策劃:薑玉龍 黃小晶 譚亦芳 鄭佳欣
  統籌:鄭佳欣 陳文敏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劉茜 通訊員 鄭偉德  (原標題:長洲 重溫軍校遺風 細述革命往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k04bkia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