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進軍(右)和君貝爾接受採訪的現場。">
  →李進軍(右)和君貝爾接受採訪的現場。
  中國共產黨和德國社民黨建立黨際關係30周年研討會上,中共收到來自德國社民黨的禮物———一幅再現鄧小平和勃蘭特會見的油畫。與會者、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李進軍就在畫中,當年他是鄧小平身邊的翻譯。率團前來參會的德國社民黨副主席君貝爾笑著對李進軍說:“那時的你還是一個年輕人。”
  這一歷史性握手,開啟中共和德國社民黨超越意識形態分歧的黨際對話,成為不同文明、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發展道路的政黨和國家間交流合作的範例。
  研討會後,李進軍和君貝爾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李進軍指出,當前務實合作已成為中德兩黨交往的新內容,具有巨大合作潛力。
  咖啡和啤酒打破冷場
  南都:30年前,李副部長曾親歷兩黨建立黨際關係的過程,有沒有讓你印象特別深的地方?
  李進軍:兩黨建立關係,依靠兩位政治偉人過人的膽識和勇氣促成。我有幸作為一個年輕的翻譯,親歷了整個過程。改革開放後,中國共產黨超越意識形態差異,開始同歐洲國家的一些政黨建立聯繫。當時歐洲最大、最重要的一個政黨就是德國社會民主黨,主席叫勃蘭特,也是聯邦德國前總理,所以我們把邀請勃蘭特主席來訪作為一個重要突破口。
  當時共產黨和社民黨由於意識形態不同、代表利益不同,接觸非常少,兩個政黨、兩個國家之間,可能都有對對方的一些偏見和誤解。為準備這場歷史性會見,兩黨做了很多功課,提前一兩年就有一些工作層面的接觸。儘管如此,當兩位偉人走到一起,握手坐下來的時候,都非常謹慎。我當時感覺到,兩位領導人都在思考,怎樣把雙方剛剛開啟的對話進行下去。
  這裡我可以講一個小小的插曲。正式會見結束後,鄧小平先生在釣魚台國賓館養源齋宴請勃蘭特主席一行。兩人寒暄一番之後,就覺得沒有太多話可以講,都陷入沉默狀態。當時鄧小平先生就問坐在旁邊的我:“小李,你德語講得這麼好,是在哪兒學習的?”我告訴他我是第一批公派到德國留學的中國留學生,1974年赴德國海德堡大學留學。“那我比你早得多,我第一次到德國是1926年。”鄧小平先生告訴我,他在法國勤工儉學期間,找了一個時間到德國旅行,到柏林後到處找咖啡館,可沒找到咖啡館只有啤酒館,他感到非常失望。
  這時勃蘭特主席看著我們,希望瞭解鄧小平先生和我談話的內容,我趕緊翻譯。於是他們兩位就從咖啡和啤酒,中國文化與法國文化、德國文化的異同開始談起,越談越投機,很快就變成了熟悉的好朋友,我們兩黨的友誼合作就從這兒開始了。
  頂住壓力堅持兩黨對話
  南都:兩黨30年的交往過程中是否也曾遇到一些摩擦,如何管控、處理這些摩擦?
  李進軍:上世紀80年代末,世界上不少政黨與我黨中斷了關係。當時德國社民黨內部也有不同意見,領導層頂住壓力,決定不中斷與中國共產黨的對話。受社民黨領導委托,德國艾伯特基金會一直堅持不懈地把對話堅持下來。這說明只要雙方相互信任,著眼大局,就能夠妥善處理遇到的困難和分歧。正因為經歷這些風雨,兩黨在30年後已經形成一種比較成熟的黨際關係。
  南都:兩黨關係對中德兩國關係有什麼作用?
  君貝爾:兩黨關係為兩國關係打下非常好的基礎。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政黨能夠像中共一樣和我們保持這麼好的關係,並且不斷持續。
  李進軍:過去30年,中德兩國國家關係有高峰有低谷,經歷了曲折發展,但兩黨始終恪守最初共同承諾的交往原則,通過坦誠對話,避免雙方分歧擴大,推動關係轉圜,保證國家關係不斷向前發展。當前中德關係已成為中歐關係的領跑者,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共產黨與德國社民黨的關係也一直是中德關係的領跑者。
  探討城鎮化務實合作
  南都:李副部長在研討會上指出,務實合作是兩黨關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將來兩黨會不會有一些新領域的務實合作?
  李進軍:兩黨在廣闊的領域、廣泛的議題上都有巨大的合作潛力,務實合作已經成為政黨交往中一種新的內容。政黨不是生活在空中樓閣之中,而在現實生活中,必須接地氣,為人民謀利益。這兩年,兩黨在務實合作領域進行了很好的探索,比如促成西藏大學與德國黑森州的吉森大學在拉薩建立的高原醫學研究中心項目、廣東揭陽中德金屬生態城項目,不久前我和君貝爾副主席一起到廣東揭陽,舉辦關於“可持續城鎮化”對話,探討如何為中國的城鎮化發展提供新思路。
  君貝爾:可持續發展對話是一個特別好的話題,使我們能夠就未來發展做一些對兩國都有益的事情,在可持續城鎮化方面,我們可以在水處理問題上進行合作,包括飲用水供應、污水處理;氣候問題上,如果中德能夠一起制定目標去貫徹,對全人類都有益。中德沒法單獨解決的問題,兩國能夠形成合力的話,對解決全球性問題能產生非常好的效果。
  南都記者 商西 發自北京  (原標題:李進軍回憶中德兩黨“建交”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k04bkia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